國曆:12月4∼5日
農曆:十一月初二∼初三
淨化「人心源頭」
「現代人類的危機,除了極端氣候釀成重大天災,還有最難預防及救治的『心胸危機』——人心無明、觀念偏差、心量狹窄,引發的災禍影響深遠,比天災更難弭平。」
與醫療暨教育委員會詹啟賢主任委員談話,上人舉述,菲律賓海燕風災過後,雖然災情廣大、損傷慘重,但因各界愛心力量不斷湧入,災區很快就恢復生機;反觀敘利亞等內亂不止的地區,人道精神團體即使有心救助,也只能照顧末梢,無法從源頭遏止動亂。
「未來世間的大災難將愈益頻繁,受災人心靈徬徨無助。人道援助團體除了給予慈善救助,還需發揮教育良能,使其身心有所依靠;人人走上正確道路,才能對家庭、社會產生良善影響。」
就如莫三比克本土志工安娜,原本行為偏差讓家人與鄰里感到頭痛;她偶然間接觸慈濟,受慈濟人邀約投入慈善訪視後,觀念、行為完全轉變,不僅感動親友加入慈濟,也在社區帶動起善的循環。
上人再舉二○○九年菲律賓凱莎娜風災後,慈濟在一片狼藉的馬利僅那市發動「以工代賑」,帶動居民清理家園,儘速回到生活常軌;急難救助過後,慈濟人更持續關懷,讓生活困苦的居民比照「以工代賑」參與環保工作,且開設職訓班教導一技之長,引導他們自立。
「慈濟人在馬利僅那市的付出及長期帶動,帶動起善的效應——居民感受到慈濟人的真誠心意,主動戒除菸酒、賭博等惡習,年年都有本土志工返臺受證慈誠、委員;當地犯罪率下降,社會問題減少,可說做到了『安邦定國』。」
現代人過度追求經濟,上人指出,人倫道德精神與經濟開發必須平衡。「要發展經濟,須從教育做起——啟發人心之愛,擴大心量、見善隨喜。人人心靈開闊、弭平心胸危機,世間才能真正和平。」
啟發「心靈財富」
五日,與菲律賓慈濟人視訊會議,李偉嵩師兄報告,慈濟大規模「以工代賑」,讓災區快速復甦;受災民眾都知道慈濟來自臺灣,匯聚全球的愛心幫助他們,因此皆由衷感恩「臺灣慈濟」。
以工代賑清掃災區行動結束後,大型機具與卡車會繼續協助清運垃圾。上人叮囑:「慈濟人已與居民建立了患難真情,急難救助告一段落後,這分長情仍要維繫不斷。」
慈濟所發的代賑金、祝福金,點滴來之不易,希望提振受災民眾的身心,使其在短時間內確實得到紓解困境的救命錢,增進重建家園的力量。上人強調,這是非常時期的愛心援助,不是聘任居民工作。以工代賑結束後,要鼓勵民眾回歸工作崗位、重回正常生活。
「慈濟人給予受災民眾心靈財富,在他們心中種下感恩、互助的愛心種子,希望他們走出災難後,也能發自內心、願意付出點滴助人;如此整體社會就能恢復生機。」
樹立「志業精神」
院校聯席會中,上人表示,歲末祝福期間,得知菲律賓發生大災難,一方面享受著人間菩薩由迷轉悟的心靈風光,也惦記著菲律賓災區,複雜情緒交雜於心。感恩臺灣慈濟志工與醫療志業體同仁即刻動員,接力前往付出。
「災區生活起居克難辛苦,但人人不以為苦,所分享的都是付出後的感動。這分動員力與無私付出的力量,就是愛的能量。」
海燕颱風賑災團隊中,有志工身有疾恙,但是為愛不畏危險,上人讚歎真正是「用生命做慈濟」,期待同仁們也能在工作崗位中提起志業精神。「將工作視為志業、也視為慈濟大家庭的家業,與所有家人志同道合,合力推展利益天地人群之事,發揮救苦救難良能。」
慈濟四大志業與人類社會有很密切的聯結——慈善不可無、醫療不能缺,教育更是人類未來的希望,人文則拓展心靈的寬廣與深度。上人致勉志業體同仁:「以愛為導向,合心發揮良能,讓每一秒鐘都能利益人間。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