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民國890412
 
「正報」與「依報」
 
  
農曆三月八日 星期三

【地點:臺中分會】

有對師兄姊是為生活富裕人家,本身事業有成,子女也皆成器,
唯有一子最是令人擔心,吸毒成癮且不務正業,雖曾有心想改,但又
控制不了自己,最後自戕身亡。上人得悉此悲情事件,難過之餘,在
與中區委員及慈誠隊聯誼會上,開示「依報」與「正報」之別,教人
要明白因緣果報,看透世事真相,照顧好自己的心,莫為無常人間看
不開。

上人開示:「剛才聽委員各組,都是盡心盡力,在每一個社區在
推動慈濟志業,每一位都是用這分歡喜、甘願心在付出。世間絕對沒
有做工作不辛苦;不論做什麼事,只要用心、用體力,都是一種很辛
苦的事。只要心中有一字『甘』字,加上了那分最誠摯的願力,大家
會做得很高興。發心是很容易的事,但是要把握這分心,能很長久,
甚至不是今生此世而已,還要發願生生世世。生生世世,是多麼大的
宏願啊!

我們單說這一輩子,是不是能夠始終一貫,這就已經是很大的問
題,還說發『生生世世』的願。為什麼膽量那麼大?這叫做毅力、勇
氣、有擔當,就是菩薩的宏願。

我們不也聽過地藏菩薩發的願嗎?既然要做菩薩,悲心懇切,沒
有做不到的,縱使再困難,還是要陪這些受苦的眾生,一直到最後一
個人得救為止。所以,他發『地獄不空誓不成佛、眾生度盡方證菩提
』的大願,菩薩的宏願就是這樣。

我們既然來人間,又有健康的人身,更難得的是,有這分正見、
這分因緣。所以,應該要好好把握。師父常常跟大家說過,就是因為
我們還是凡夫,才要修行,不是凡夫就不用修行。不只是別人要修,
我們更要修;要感恩自己,能夠即時發揮這分信念,真的要感恩自己
,能夠即時把握因緣而發心;要感恩過去生中,種了這分善因緣。

佛陀教我們,眾生有兩種業、兩種報。兩種業,就是善、惡業;
兩種報,就是依、正兩報。所說的「依」,就是說我們有這個緣,依
著這分因緣假合匯聚起來,我是你的子女,你是我的父母,依止在這
個家庭,這個孩子依這對父母的緣而來投胎。依這對父母的父精母血
的這個緣,就來投胎。

依這個家庭來成長。「依」就是依靠的依,這叫做依報。同一個
家庭來生活,來成長。但是還有一個叫做『正報』,正報就是,父母
有父母的正報,當子女的有子女的正報,這種正報就是那粒業種,就
是『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』的種子。在過去生,所做的一切,有
這個善因,跟一對很好的父母,依託他的緣而出生。

而過去生中卻也有一股很強而有力的惡因,所以,我們有一句話
『善惡雜流』。善的種子,惡的種子,糾結在一起。我們這個善、惡
的種子摻在一起,在每一個人心中的一畝田,我們就帶著那個種子埋
藏在這畝田裡。我們若是有少分善業、善因,就有這分善緣。

人與人之間,只靠一個『緣』字。我常說,人生啊!一輩子會使
我們後悔有兩件事:一件就是應該去做的時候,沒有即時把握做、沒
有做到,才說後悔。另外一件後悔,就是不應該做的,而我們去做。
每做一件事情,就是一粒種子,所以《地藏經》云,『開口動舌無不
是業,舉手動足無不是罪,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業。』

善業果報都是我們自己造的,不是別人給的。只要心中動一個意
念、開口、動舌,這種因、種子,就下到我們的八識田中去。所以有
句話說;「眾善奉行、諸惡莫做」尤其是四正勤,我們的三十七道品
裡面,四正勤,也是這樣講「已生惡、令速斷;未生惡、令不生;未
生善令速生;已生善令增長」這是四正勤。怎樣斷惡呢?很簡單,人
家若講我們不好聽的話,我們趕快善解,感恩、包容,那念惡因生起
來之後,我們就馬上讓這個因不能成果,它就沒有種子了。修行,就
是要耕耘心地。

清淨的慈悲,裡面涵藏著智慧。最怕就是怕在我們那種善中帶貪
,善的裡面若帶一個貪,那麼這就是叫做修福不修慧。貪什麼呢?貪
功德。就像有一位先生很愛賭博,參加功德會以後他就說:「我昨天
捐五百元,我手氣變得很好,贏好幾斗。」昨晚是不是有這樣呢?其
實若用這樣的心來做好事,後面輸的會更多啦。因為,這就是真正修
福不修慧,這種福,只是一晃就過去了。讓你一時的高興,過後就沒
有了。

如果以清淨的慈悲,裡面一定就有智慧,純真的智慧。所以我們
都說福慧雙修,也沒有人說慧福雙修啊,都是先說福,福慧雙修!因
為你有福,才有好的緣。有好的緣,才能夠成就我們在這個修行道中
,沒有障礙。希望大家用那分正確的信仰,投入人間的志業。若是這
樣就不會有差錯。人與人之間不要計較,一計較,道心就容易退縮、
偏向。

我們應該要常常培養那分歡喜心,才能夠可以結歡喜緣。將來正
報、依報,正報與依報都會很健全。人生只不過像個舞臺,大家有這
分福緣聚在一起,我們要惜緣。要常常警惕自己:修行是我們自己的
,我們自己真的要多用心!

人人一畝心田,唯有自己能夠做心田的農夫,別人絕對沒辦法去
拔我們的心草。我們自己是這個生命中的農夫,自己要耕耘這個心田
,因為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。

一九九九年,『九二一』的毀滅,我們這時候,在公元二千年的
現在,我們大家要努力,除了希望工程,我們還要預約人間淨土,還
是期待,把人人的愛心啟發出來,也要將人與人之間的煩惱斷除,希
望互相鼓勵,於菩薩道上不斷地精進。」

 
 
靜思人文版權所有 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