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民國1000923
 
互愛互助,天下平安
 
  
農曆:八月二十六日

了悟因緣,不受業纏

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,有一比丘,「容色憔悴,無有威德,來詣佛所;頂禮佛足,叉手合掌,向諸比丘,在一面坐」。當時許多比丘心生疑惑,為何這位修行者如此憔悴無威德?佛陀知道眾比丘心念,告訴大家不能輕視這位比丘,因為他「所作已辦,獲阿羅漢,捨於重擔,盡諸有結,得正解脫」。佛陀且說偈言:「孔雀雖以色嚴身,不如鴻鵠能高飛;外形雖有美儀容,未若斷漏功德尊。今此比丘猶良馬,能善調伏其心行,斷欲滅結離生死,受後邊身壞魔軍。」

晨語時間,上人講述《別譯雜阿含經》這段經文,教眾莫輕率以貌取人,妄自對人下評判、生輕視,是損己德行。

「佛陀形容此比丘如良馬,已經調伏心欲而至『斷欲滅結、離生死』,不再受業力牽引;其身形雖憔悴無威儀,卻是『後邊身』——此生是生死輪迴中的最後一世,之後即入涅槃,不再受生。」

上人指出,這位證阿羅漢、了脫生死的修行者,不只了徹苦、集、滅、道「四諦法」,亦通徹「十二因緣」——無明、行、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。「了徹十二因緣法,即能滅除諸煩惱。」

《法華經•序品》經文:「為求聲聞者,說應四諦法,度生老病死,究竟涅槃;為求辟支佛者,說應十二因緣法。」上人解說,佛陀為聲聞眾說四諦法、為辟支佛說應十二因緣,皆是對機教導。

「辟支佛雖已有自覺之穎悟智慧,仍未通徹真諦,故佛陀講述十二因緣法,使之從因緣相生之理了悟世間生滅之理,從而覺悟。」

十二因緣相生相續,是構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條件。上人解說——「無明」緣「行」,眾生無明妄動,複製煩惱而造作諸業;「行」緣「識」,有造作就有業因種子落入意識,遂帶妄念投胎;「識」緣「名色」,在母胎中,已有心識而身體尚未成形;「名色」緣「六入」,胎兒逐漸成形,長成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具足六根;「六入」緣「觸」,則是出生以後,六根接觸六塵;「觸」緣「受」,因有感觸而領納種種境界;「受」緣「愛」,對於外境起貪欲,就衍生愛念;「愛」緣「取」,因貪愛而追求、取著,從此開始以行為造業;「取」緣「有」,既已造業因,就會有業果;「有」緣「生」,此生已盡,又帶著業力再輪迴;「生」緣「老死」,生生世世在生、老、病、死中延續、輪轉。

「若能了解十二因緣,就會對生活中每一個情境感受與行動常懷戒慎心,自我控制不使六根緣外境而生愛著、執取,防止業因產生,受層層業力糾纏難脫。」上人殷囑大眾。


提起使命,撥亂反正

時序已入深秋,早會時間,上人以星球運轉、季節變換之分秒難覺,籲眾細觀大小乾坤之變化,體會人生時間分秒流逝,應善加把握修學佛法、行菩提道。

「於此大時代須明大是非,行事要冷靜思考,控制心欲,不隨外境起伏。有所為、有所不為——對的事,做就對了;不對的事,絕對不去做。對、錯能分明,即能平安無事。」

當今有許多國家,若非正受天災所苦,便是人禍紛亂,難以平安度日。上人感嘆:「要在大劫難中啟發人人的慈悲心,實在很困難!故常有須彌山下的小螞蟻之嘆;即使常感無奈,仍不能放棄,要持續凝合微小的力量,為天下苦難付出。」

欲使天地乾坤四大調和,須先調整好人心;上人期許人人建立「個人事小,天下事大」的使命感,去除我執,為世間拔苦予樂。

「欲讓天下平安,就要讓人人都有使命感;若人人自私自利、短視近利,則天下危機重重。」

上人勉眾以大我無私之心,為淨化人心、社會祥和、天下無災而共同負起責任。


奈米良能,滴水效應

「師父沒有自己的煩惱,但有天下的擔憂;『有事弟子服其勞』,希望你們幫忙承擔。」與臺中慈濟人談話時,上人教眾莫輕視己能。

「莫輕視自己,但也不要膨脹自己;要有奈米良能的實力——縮小到不礙人眼,卻能發揮大力量。教育是人間的希望,方向若偏差,則天下大亂,要立定志願,做好教育工作。」

社會大眾習於聞聲起舞,跟隨潮流沈浮;上人感恩大愛臺善盡媒體傳播之功,廣傳清流淨化人心。「要引導人人明辨是非,需要教育;要安撫人心,則需要人文。」

憂繫天下四大不調,亦懸念人心混亂,上人期待慈濟人為臺灣樹立教育典範,也就是有人文的教育。「教育是人類的希望,有教育才能使『道』暢通無阻;正道若受阻,人心缺少正確方向,就會大亂。所以教育最重要的,是教出自愛、能落實做人道理的下一代。」
 
 
靜思人文版權所有 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