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民國1000106
 
「捨」,還要「喜」
 
  
農曆:十二月初

人、事、理相合

「人、事、理當中,如果缺乏『理』,人與事都像浮萍一樣,漂蕩不定。雖然所看到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事相,應將事相釐清,覺悟其中道理。」

福建福鼎冬令發放團分享此行見聞。上人開示,有人、有事,一定有道理;見到人間事相,應深入探討、分析。

志工在福鼎家訪時,發現一個孩子自幼有疾恙,卻因家貧拖延醫治、矯正的時機。上人以此為例,孩子生於窮鄉,是與父母、與此地的緣而來的「依報」;自幼即受病苦纏擾,是其帶業而來的「正報」。種種苦相,都有「因緣果報」之理存在。

許多人投入志願服務,或因受助者面無表情而氣餒,或因遭遇困難而退轉。上人指出,「喜」是重要的慈善人文。「只有『捨』而沒有『喜』,就容易退轉。若能引法入心,真誠且無所求付出,不必他人讚歎,就能從『做』中體會道理而得到法喜。」

上人勉眾莫只獨善其身,能真誠喜捨,就是自覺覺他的菩薩。「覺,就是把所有煩惱去除,懷抱無私大愛、大慈悲心。做好事並不困難,但要求真誠心實在不簡單,若不真誠,就無法推動、無法感動人。」

即使大雪冰封,行路艱難,慈濟人仍然穩步前行、真誠付出;上人表示,這就是因為在做中體悟道理而得到法喜;只要懷抱真誠的心,持之以恆付出,總有一天能改變貧困的歷史。

洗淨貪、瞋、癡

赤子純真的智慧心語,總能觸動久經世故的大人內心的感動。汐止歲末祝福典禮中,六歲的林大雄小朋友與家人上臺分享;大雄兩歲開始茹素,從小跟著阿嬤做慈濟,舉凡書軒志工、環保志工甚至接待引導,都能表現稱職,並積極向人推廣素食的益處。

「孩子如此清純、天真,卻能通達道理,其實是人人與生俱來的本性。『人之初,性本善』,人人皆有佛性,只是一念無明衍生了貪、瞋、癡等煩惱,微細的動念,使人生方向差之毫釐、失之千里,愈益遠離清淨佛性,成為『薄地凡夫』。」

凡夫貪享受、貪物質、貪名、貪利。上人感嘆:「貪欲一旦產生,即不斷求取、造作;無明起,易生瞋恨心——對於不順己意的人起排斥心,甚至對於他人的成就毀謗、破壞;癡念亦源於無明,讓心中的明鏡受污染,無法清楚映照外境。貪、瞋、癡是一切煩惱的根源,由此造作種種惡業。」

修學佛法,就要引法水淨化人心;上人勉眾,不只要做身外環保,更要注重內心環保,付出無所求,落實「感恩、尊重、愛」。

「心念不轉,充滿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就像心外的境界——遍地都是垃圾;心念一轉,以虔誠的心,做到誠正信實的心靈環保,即能成就一切善。」

上人教導,雖然心鏡受無明覆蓋,但佛性並沒有消失。要運用佛法往內修心,拭淨無明塵埃,如同一面大圓鏡,照山是山、映水是水,如實映現一切法,事過境遷不留痕跡,時時恢復清淨本性。
 
 
靜思人文版權所有 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