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台北林臣英
創作永恆的魅力From fashion to Classic
 
 
撰文/、口述/ 整理/
 
◎撰文/黃秀花

她,年紀輕輕,卻已在服裝界佔有一席之地;
她,年紀輕輕,卻已是四十二個孩子的媽咪。
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?


初次見到林臣英是在她的工作室。沒有想像中的時髦,簡單、樸素、大方,是她給我的第一印象。

穿著前衛、走在時代尖端,是一般人對服裝設計師的認知;但林臣英卻打破了這樣的規則,淡粉色上衣配上米黃色長裙,素雅的裝扮和滿身的親切感,如同鄰家大姊般。

再次見到林臣英是在「珍情畫意、擁抱蒼生」的高雄義賣會場。服裝設計師的背景和專才,使她自加入慈濟以來,便和「美」的活動脫離不了關係──琉璃菩薩展會場的布置、感恩晚會服裝秀的籌畫、慈濟志業體員工制服的設計....。所以也就不難想像在義賣會場,為次日的企業家夫人珠寶秀搭配飾件的忙碌模樣了。


出牌不按牌理


縱橫服裝界二十餘年,林臣英隨著年齡的增長也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腳步。曾經是打扮入時的新潮女子,叛逆、喜歡走捷徑,又不按牌理出牌;如今的她,受慈濟文化的薰習,無論在創作上或個人心態上皆漸趨成熟、理性。

林臣英猶記得在實踐家專念書時,有一次老師教捏皮花,每位同學都依照老師的方法把毛皮泡在水裡,然後精雕細琢;她偏偏不從,還很納悶地自問:「為什麼做每一樣東西,都要按老師所講的每一步驟去做?難道沒有更快、更有創意的方法?」

不願配合一個口令、一個動作行事,林臣英突發奇想將皮花剪成條狀,上了顏色,做成皮鞭,老師看到覺得很驚訝,結果還得了個高分!

常有出奇不意創作的林臣英,出道未久即在服裝界闖出名聲。多場服裝秀透過媒體的報導,作品逐漸獲得各界的矚目,知名度也隨之提升。

「我不是才華洋溢,只是很幸運。」對於上舞台的機會,林臣英謙虛並感念當年許多人的鼓勵。

逐漸立穩根基的她,遂於民國七十七年成立工作室。「成立工作室的目的,最主要是想讓自己輕鬆自由的工作,所以只想純粹接一些明星的造型設計;怎知,卻因此建立起口碑,反而招來更多客戶。」

接著,百貨公司又來找林臣英設專櫃,銷售、競爭、財務等壓力,讓她覺得好累,很想就此放下,但一想到對員工的責任,便不敢隨心所欲了。


棄流行重沈斂


「我以前極度追求流行,喜歡與眾不同,總希望自己的作品一鳴驚人!」當時的林臣英一心一意想成為時尚的代言人,包頭巾、穿綠襪、斑馬襪……無論多麼奇異的裝扮,只要流行,她立即跟上。

年齡漸長,她的設計風格轉趨成熟,不再靠奇裝異服吸引大眾目光;又因為加入慈濟,在創作上更多了一分省思。

民國七十六年,剛加入慈濟的林臣英,適逢慈濟護專開學在即,受邀為學生設計制服。

原以為證嚴上人的審美觀應較保守,沒想到上人卻對她說:「制服貴在表現學生的氣質,最好能抓住那個年紀應有的清新和端莊。」於是,她大膽選用淺綠色做制服,並獲得眾人一致讚賞。

身為華人服裝設計師,林臣英希望將中華文化的精神融入創作中,讓藝術與服飾做結合;尤其受上人思想的薰陶,她更加正視社會責任,避免設計太過怪異或暴露的服裝,而以展現中國女性端莊氣質的服飾為訴求重點。

「中國女性之美,在於含蓄、內斂,這是我創作上一直努力的方向。」從追求流行到偏重沈靜的表現,林臣英覺得一點都不困難;她認為,所有美和藝術的東西都有相關性,任何手法也應該都要能呈現藝術之美。

以慈友會所辦的「琉璃菩薩展」為例,簡單、自然的空間設計,將佛像和藝術作了完美的搭配,呈現新藝術境界。「這證明佛法生活化、宗教藝術化,是值得創作者探觸的領域!」林臣英信心滿滿地說。


好意要有好臉色


掙脫流行的束縛,林臣英堅持走出自己的風格,如今重視內在修持的她,常給自己沈澱的空間,因此作品的生命更加具永恆的魅力。

這樣的轉變不表示她拒絕外來的刺激,只是以平靜的心看待流行的事物,並更積極接觸不同領域的藝術活動,希冀從中找尋靈感,力求創作上的突破。「所有的刺激和感受,經過沈澱、消化、轉化後,都可能是傑出作品的智慧之源。」

審美觀的差異,即使認真創作的林臣英仍難避免遭致非議。曾經有人批評說,她的作品曲高和寡、不適合一般大眾;為此,她一度心灰意冷……

然而同樣的東西,卻又有人誇讚極好。隨著批評和讚美,一天內心情的兩極化,讓林臣英學會:他人的評語,僅能當作參考,最重要是自己要詮釋什麼?表達什麼?

在創業過程中,令她最感動的是一直有慈濟好友的鼓勵。「坦白講,剛開始創業時,公司好像職業訓練班,員工來沒多久就走了;我是很願意培植新人,但,就是留不住人……」

面對這樣的窘境,林臣英雖難過,卻百思不解。有一位慈濟師姊坦白地告訴她:「因為妳不愛笑,臉又凶凶的!」「妳是不是一直在計較,妳給員工多少薪水,就要人家做多少事?」

經這麼一指點,她冷靜分析後,坦承勞資關係的不和諧,完全是自己太過嚴謹,表面上雖不說什麼,但臉一沈下來,就讓人倍感壓力。

「我常常一會兒很嚴肅地跟員工講話,這個要怎樣做?那個什麼時候交件?一會兒懿德女兒打電話來,聲色又變得很柔和。」林臣英自知,在轉換身分時確實有矛盾。

接觸慈濟愈久,她愈能體會要扮演好老闆的角色,就應付出如懿德媽媽的愛心,對待員工像親人一般;即使是期盼他們能成長,而做善意的要求,也應盡量表現出關愛之情。果然經過調整後,林臣英發現到:「同樣的一句話,多帶點笑容講,真的就會有不同的效果!」


四十二個兒女是驕傲


什麼是未婚的林臣英最感驕傲的事?她的回答竟然不是設計的作品,而是慈濟護專的懿德兒女!

她擔任懿德媽媽已多年,如今共有三十三個女兒、九個兒子,每每提及這一群兒女,得意的表情全在臉上。

「我蠻能傾聽孩子們的想法,有時當他們執意想做某件事,而那件事並不一定能如願時,我會分析事情的結果,並要他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。」林臣英認為,與其一味阻止孩子們的行動,不如點出問題點,讓他們自己做判斷。她的開明作風,使得懿德兒女們都樂於和她親近。

有一次,她帶著三位護專的女兒一起搭計程車,護專女兒開口媽咪長、媽咪短的,讓司機覺得很驚訝,便將車內燈打開,看個仔細,好奇地問她:「妳這麼年輕,怎麼可能有三個這麼大的女兒?」當場她們四個人都笑彎了腰,經過一番解釋後,司機才釐清她們之間的關係。

上懿德媽媽輔導課時,林臣英誠摯地道出心願:「希望自己做任何事,都能像對待懿德兒女一樣無所求……」她期許自己能成功地扮演好各種角色,不管是設計師、公司老闆、或是慈濟委員、懿德媽媽,她都樂意以開闊的心情去學習、經營。
(慈濟月刊378期)
 
( 資料來源:取自慈濟月刊378期•報導日期:04/26/2024 )
 
    【慈濟人物誌】